阿豬向來愛週街執樹葉執石頭,喜歡的話還會帶回家珍藏。

這天,阿豬在街上執到XXL巨型樹葉,心情跟執到金沒有兩樣。他一邊行,一邊愉快地揮舞巨葉,引來沿途的小朋友都執埋一份,分享執金的喜悅。

「污糟呀!唔好執!」

其中一位小朋友隨即被家長阻止。衛生這回事,實屬個人選擇,阿豬媽不評論。不過看見小朋友既失望又羨慕的眼神,作為一個媽媽,又有點心痛。

搭𨋢回家,遇上一位同樣帶著幼兒的街坊,她問阿豬:「嘩,執咁大塊樹葉,係咪拎返去做功課呀?」

「哦,唔係呀⋯⋯」 阿豬媽代為笑笑口回應,對方似乎覺得很奇怪(應該心想,那為何要執樹葉回家?)。

阿豬媽對此問題沒有反感,只是沒想過執樹葉會令人第一時間聯想到學校的功課,更沒想過我要為孩子執樹葉而解釋。

然後,阿豬媽將「功課」和剛才的「污糟呀!唔好執!」連繫在一起,幻想若學校有份要執樹葉的功課,那位家長又會否繼續阻止呢?(答案心照啦)。「污糟」其實是可以克服的,只是誘因不足,而功課就是很多家長突破障礙的誘因。

可是,世上最重要的學習誘因,不應該是孩子本身嗎?

功課本是學習的副產品,但香港的教育制度很有趣,喜歡本末倒置地用功課去驅動學習。要在這個有趣的教育制度中生存,家長就要無奈地將學校的要求放在孩子的興趣和自己的意願之上。自孩子兩三歲入學後,學校的主題做甚麼,全家就得配合,還要配合得剛剛好,否則就趕不及交功課,長遠影響成績,影響升學。

若孩子比學校的時間表早一個月喜歡執樹葉,那就是污糟(叫你唔好執你仲要執!);

若孩子比學校的時間表遲一個月喜歡執樹葉,那就是遲鈍(上個月叫你執你又唔執!);

若孩子跟隨學校時間表,剛好對樹葉有興趣,那就是「好肯學嘢」。

看起來很無稽,但這「以校為本」的制度仍在廣泛運作中。久而久之,這種功課主導的生活模式入了一家人的血,家長和孩子日常事無大小都先想到功課。孩子近來對甚麼有興趣?家長已無睱觀察,只管收學校Order辦事:

為了生活報告而執樹葉;

為了做環保小先鋒而做家居廢物分類;

為了天文觀察記錄而抬頭看星。

然後,功課交了,就不再執樹葉,不再回收,不再看星;因為要趕下一份功課了,哪有時間繼續上一個課題?這些自然不過的美好事情,一旦變成功課(契約式學習),學習動機和生活趣味就會被摧毀。明明已經會認真刷牙,卻殺出一個潔牙比賽,比賽結束後,分分鐘會有倒退行為。(更糟糕的是為功課而讓座和扶阿婆過馬路......)

孩子從小習慣靠外力推動學習,慢慢變成倚賴,造成踢一踢郁一郁,甚至踢極都唔郁的困局。既被動又巿儈的學習態度一旦煉成,到時要尋回與生俱來的內在學習動機,可謂相當困難。而內在學習動機,也跟人生目標、生活趣味和生存意義息息相關。

做功課跟人生意義有關?反正我就覺得有關(特別是香港這地方)。而這一切一切,都由孩子的第一份功課開始發酵。

「⋯⋯佢純粹鐘意執樹葉啫。」 阿豬媽向街坊補充了一個很虛無的原因,解釋為何要執樹葉。

「純粹鐘意」⋯⋯多美麗的一個原因,就是純粹呀。一個小人兒,為何要擔這麼重的擔子?

家長們,還記得自己「純粹鐘意」的事情嗎?那種快樂,無可比擬。

讓孩子也享受那份快樂吧。

--阿豬媽

想知道更多阿豬媽與阿豬爸的育兒心得,可以follow【湊仔爸與返工媽】Facebook喔!

Photo: 湊仔爸與返工媽
Cover Photo: 湊仔爸與返工媽